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诉讼“程序空转”:对程序价值的一种误读/张忠斌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2:53:55  浏览:868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程序空转”一词来自于组织人事部门,一般指组织部门在干部的提拔和使用中以程序为幌子,把各种不正当的考虑隐藏在“正常程序”之中,让选人用人制度形同虚设。近年来,这一现象逐步在诉讼活动中显现。

最明显的是在行政诉讼中,按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只能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能审查正当性和合理性,只要行政行为在技术上合法,行政机关裁量权的运用就不受法院审查。但老百姓打行政官司,更多关注的是其权利是否受到侵犯,或侵犯的程度,想通过诉讼实现其实体合法权益。我们发现不少行政案件案结了,事却没了。只是让老百姓走了一遍诉讼程序,行政行为合法的维持了,不合法的撤销了,但重新作出的行政行为往往与上一次一样。老百姓打了一次官司,似乎没有从实体上得到什么?从客观层面而言,中国人重结果轻过程。这种“程序空转”,不少人认为劳民伤财,却没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2010年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申诉率为9.76%,2011年已达15%。有的地方,行政案件的申诉率已达90%。行政案件的总数不足全国法院新收案件总数的2%,但申诉率却占了全部申诉案件的18%左右,比平均值高出8倍,绝对数远远超过刑事和执行。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是一种消极的司法型的行政诉讼制度,司法仅仅是一种“程序空转”。

此外,“程序空转”还有诸多表现,如一审以证据失权为由驳回诉讼请求,二审以事实不清或程序违法为由发回重审,以纯程序性问题启动再审程序,等等。其结果是一个案件当事人拿着十几份判决、裁定,但其诉求和纠纷没有得到解决。

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二审开庭率或规定二审案一律开庭审理,似乎有其合理性,但对那些简单的二审案件与复杂案件一样均强调开庭,仍然存在增加当事人诉累或浪费司法资源之嫌。如我国刑事二审的方式在立法上有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之分,不开庭审理又有书面审理和调查讯(询)问式不开庭审理之别。某中级法院实践表明,在未全部开庭、调查讯(询)问式不开庭审理方式主导下审判终结的刑事上诉案件引起的申诉极少,而进入再审并改判的几乎没有。我们主张将有限的司法资源分配给死刑等重大疑难案件中,对简单二审案件则采用不开庭审理方式迅速审结。

这次民诉法修改将机关团体列为公益诉讼的主体,也只是践行他们相应的权利,至于其应当而且必须提起公益诉讼的责任,则需要另外的实体法予以规定。没有这样的制度支撑,即便公益诉讼如愿以偿地建立起来,制度也会处于“空转”状态。

“程序空转”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浪费了司法资源,诱发了涉诉信访,更加严重的是损害了司法权威。

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立法中关于制度的设计有缺陷。刑诉法、民诉法已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刑诉法、民诉法在2013年全面实施,有望缓解“程序空转”问题,但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更为迫切,特别要明确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和原则。制定行政诉讼法时,要将行政诉讼制度定位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保护公民权利两者相结合上。

其次是管理和考核模式的问题。片面追求结案率,或多办案、快办案,一遇到问题就发回重审。

更为重要的是法官自身的问题。有的受狭隘司法证据观的影响,机械的适用“证据规定”,而忽略了我国老百姓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水平、举证能力甚至是证据意识还不是很高的现实国情。有的受消极程序观的影响,唯程序论,过分强调程序优先,不尊重当事人的诉讼处分权。

“程序空转”从理论上探究得不多,我在此提出来是希冀我们立法界、司法界去探索,如何尽量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程序空转”。真正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纠纷能够解决,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中级人民法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通知

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通知

株政办发〔2009〕1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局委办:

  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株洲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株洲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湖南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中国气象局《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雷减灾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雷工作的领导,加大防雷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第四条市、县气象局是当地防雷减灾工作的主管机构。建设、规划、发改委、安全生产监督、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房产管理、水利、电业、信息产业管理、消防、公安、政务中心等部门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未设防雷减灾管理机构的县、区,其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由市气象局负责。

  第五条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必须由持有相应防雷工程设计施工资质证的单位承担,凡承担防雷设计和施工的单位必须将资质证送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禁止无证设计、施工和超出资质等级承建防雷工程。

  依法取得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可以在核准的资质范围内从事建筑工程的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

  第六条下列建(构)筑物或者设施,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当按国家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安装合格的防雷装置:

  (一)生产、储存、销售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或者设施。

  (二)大型共用建筑、住宅区、水电站、工业园区,15米以上的水塔、铁塔、烟囱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三)财税、金融、保险、通信、医疗、电视广播、交通管理等部门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弱电设备和易遭受雷击的公共设施。

  第七条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场所或者设施,重要物资仓库或者重大建设工程,高层建筑,建设单位应当进行雷击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和设计的依据。

  第八条防雷装置设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进行防雷工程施工。

  第九条防雷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核准的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变更防雷装置设计。

  第十条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其防雷装置施工实行全程监督与服务。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审核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更改。确需变更的,应按原规定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防雷装置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防雷装置,不得投入使用。并要求限期整改。

  第十二条防雷装置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必须指定专人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气象主管机构应组织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对防雷装置进行定期检测,防雷装置所有者或使用者不得拒绝检测。防雷装置每年检测一次,对爆炸危险环境的防雷装置每半年检测一次。取得省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防雷检测内检资质证的单位,每年要将防雷检测报告报送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存档,并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组织的复查抽检,复查抽检面不得低于40%。检测防雷装置应出具检测报告,对经检测不合格的防雷装置,限期整改。

  第十三条气象主管机构进行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行政许可事项,不得收取任何费用。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设计技术评价、防雷检测等技术性服务工作收费标准严格按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

  第十四条各有关单位应建立防雷安全制度。一旦出现雷电灾害,应及时报告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气象主管机构应及时组织雷击灾情调查、鉴定和评估。

  第十五条防雷产品应当符合国家质量技术标准和相关要求。市、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应加强对防雷产品的监督、检查,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防雷产品。

  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当地气象行政主管机构或者相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责任单位或个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具备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施工资质和资格,擅自从事防雷工程设计或施工的;

  (二)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三)防雷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取得合格证书,擅自投入使用的;

  (四)应当安装防雷装置拒不安装的;

  (五)安装和使用不符合要求的防雷装置或者产品的;

  (六)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七)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第十七条防雷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雷电灾害事故的,由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本条例所称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称。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

山东省青岛市政府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
市政府



第一条 为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内主要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单纯商业经营除外,下同)的经济实体。

第三条 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是本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主管机关,负责本办法的实施。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具体办理高新技术企业的审报事宜。

第四条 财政、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配合市科委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

第五条 开办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一)境外经济组织或者其他组织、个人独资、合资、合作开办;
(二)境内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投资合作或项目开发合作开办及设立独立核算的分厂、生产车间等;
(三)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或个人主办、联办或以其他形式开办;
(四)其他合法形式。

第六条 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的范围:
(一)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类;
(二)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类;
(三)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类;
(四)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类;
(五)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类;
(六)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类;
(七)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类;
(八)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类;
(九)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类;
(十)医学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类;
(十一)精细化工技术类;
(十二)在本市轻纺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开发的新技术类;
(十三)其他高新技术类。
高新技术产品细目见附件。

第七条 申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
(一)从事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一项或多项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经营业务。
(二)企业负责人中必须有熟悉本企业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科技人员,并且是本企业的专职人员。
(三)有大专以上学历或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占该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少于30%,其中从事高新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不少于企业总数的10%;属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大专以上学历或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应不少于企业职工总数的20%。
(四)用于高新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少于企业年总收入3%。
(五)企业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总和不少于本企业年总收入的50%。
(六)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十万元以上的注册资金。
(七)其他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八条 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须提交下列文件和资料:
(一)填写的《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书》和《青岛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表》;
(二)企业概况报告;
(三)企业产品质量检验、技术鉴定、技术标准等文件;
(四)企业产品细目;
(五)其他证明企业资质、条件的文件、资料。

第九条 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持本办法第八条所列文件和资料向开发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开发区管委会须在受理后十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市科委。
市科委应自接到开发区管委会报送材料之日起三日内决定是否予以批准;对批准的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对不予批准的,应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 开发区内按国家规定全部核减行政事业费而实行经济项目自立的全民所有制科研单位,符合本办法所列条件的,可根据本办法第九条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第十一条 高新技术企业合并、分立、迁移、歇业或变更生产、经营范围的,按审批程序审批,经批准后到工商、税务等部门办理相应手续。

第十二条 高新技术企业自批准之日起享受有关优惠待遇。

第十三条 开发区管委会每年应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一次检查、复审。对其中达不到高新技术企业条件和其他有关规定的,令其在一年内整改,整改期间暂停享受有关优惠待遇;对整改一年后,仍达不到规定条件的,由开发区管委会报请市科委收回《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并通告有关
部门,停止该企业享受优惠待遇。

第十四条 高新技术企业弄虚作假,骗取批准的由市科委收缴《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并由有关部门取消享受的优惠待遇,追缴非法享受优惠待遇部门的收入。

第十五条 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认定工作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和开发区之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参照本办法办理。

第十七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技术性收入,是指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工程设计和承包、技术出口、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中试产品取得的收入。
(二)总收入,是指由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性收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一般技术产品产值和技术性相关贸易组成。

第十八条 本办法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市科委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青岛市高新技术产品细目
一、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类:
1、电子计算机;
2、计算机外围设备;
3、计算机软件;
4、信息处理设备;
5、计算机及通信网络系统;
6、邮电通信设备;
7、广播电视设备;
8、控制器和控制系统;
9、微电子与基础电子元器件及新型电子设备;
10、激光技术与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系统;
11、社会公共安全设备与控制系统;
12、其它。
二、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类:
1、航空、航天器有关新设备及零件;
2、空间测试技术及仪器;
3、航空、航天遥感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4、航空、航天遥感应用系统;
5、卫星通信数据传输及电视教育应用系统;
6、其它。
三、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类:
1、智能化机械;
2、采用电子技术的机械设备;
3、电子测量、检测与分析仪器仪表;
4、电子医疗器械;
5、生物医学用设备与装置;
6、其它。
四、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类:
1、高产、优质、抗逆农作物新品种;
2、快繁、脱毒苗木及人工种子;
3、用生物技术手段培育良种家畜及鱼、虾、贝、藻新品种;
4、农用生物制剂;
5、用生物技术手段开发海水增养殖技术;
6、重组DNA技术及产品;
7、蛋白质工程及产品;
8、新型发酵器及固定化酶技术;
9、轻工食品酶制剂、添加剂、天然色素及香料;
10、环境治理生物技术及制品;
11、冶金、新能源开发生物技术及制品;
12、标准实验动物;
13、新型化学合成药物和农药;
14、其它。
五、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类:
1、电子信息材料;
2、高纯超细材料;
3、非晶、微晶态材料及人工晶体;
4、高强、耐磨、耐高温、抗腐蚀结构材料;
5、特种纤维、功能纤维;
6、特种合金及稀有金属;
7、医用生物材料;
8、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及产品;
9、传统材料改性技术及产品;
10、石墨深加工制品;
11、其它。
六、能源科学和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类:
1、太阳能应用技术及开发(含设备);
2、风能应用技术及开发(含设备);
3、海洋能应用技术及开发(含设备);
4、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及开发;
5、地热能应用技术及开发;
6、氢能应用与开发;
7、核能应用技术及开发;
8、各种高效、节能的风机、锅炉、泵及节油减烟净化系列装置;
9、高效节能型热、电联供设备;
10、其它。

七、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类:
1、污水处理和净化技术及装置;
2、有毒、有害废物与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及装置
3、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技术;
4、全球气候预测变化及影响技术;
5、区域污染防治与治理技术及装置;
6、物种保护技术;
7、其它。
八、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类;
1、海水综合利用与开发;
2、防海水腐蚀、防附着物的技术及产品;
3、海洋生物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含增养殖技术);
4、海底海洋探测技术及设备;
5、海洋开发的仪器仪表;
6、海洋矿藏的开发;
7、海洋监测、遥感、水下工程、海港建造及勘探技术等;
8、海洋空间利用;
9、其它。
九、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类:
1、放射性材料及有关设备;
2、核辐射设备及仪器仪表;
3、其它。
十、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类:
1、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
2、新型医药产品;
3、海洋药物;
4、药用动植物细胞工程产品;
5、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
6、其它。
十一、精细化工技术类:
1、染料及染料中间体新产品;
2、涂料及颜料新产品;
3、新型高效助剂;
4、高性能粘合剂;
5、彩色胶卷用呈色剂、感光剂新品种;
6、表面活性剂及复配新产品;
7、特种应用的防老剂、促进剂、稳定剂、润滑剂、抗氧剂、光稳定剂、抗冲击改性剂;
8、纺织印染高效、新型特种功能助剂;
9、增效、复配、高效、低残留新型农药;
10、其它。
十二、在本市轻纺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开发的新技术类:
1、特种性能的纺织品及生产线;
2、新型化学纤维;
3、纺纱成套设备自动化系统;
4、织造、印花及服务CAD/CAM系统;
5、印染浆纱类设备过程控制系统;
6、应用微机技术的低能耗冷喷间歇蒸煮装置;
7、制瓶、制罐自动化装置;
8、新型皮革、制革装置及工艺;
9、微机控制的工业配料系统、塑料机械;
10、包装自动化;
11、工业窑炉改造;
12、生物技术应用于酿造业;
13、智能仪表;
14、节能电光源及照明系统;
15、其它。
十三、其他高新技术类。



1992年5月3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