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简述民事法律事实的类型划分/韩召峰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0 08:31:58  浏览:851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简述民事法律事实的类型划分

韩召峰


  民事法律事实,是民法的基本概念,指民法认可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民事法律规范本身并不能在当事人之间引起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只是表明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可能性。但是,法律可以根据需要,规定一些事实条件,在发生这些事实时,就使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这些由法律规定、能够产生一定嫠后果的事实,就是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出现时,产生如下法律后果:
  第一,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只有通过法律事实,才能使民事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转化为当事人实际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第二,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因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导致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通常包括:主体变更(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发生变化);内容变更(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的范围和性质上发生变化);客体变更(客体发生变化)。
  第三,引起民事法律关系消灭,使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再存在。
  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根据是事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事件,是指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行为,是指当事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可分为表示行为和非表示行为。表示行为包括民事行为和准民事行为;非表示行为是指事实行为。
  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其意志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民事行为是实现行为人自由意志的民法工具,是最主要的民一法律事实。
  准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和有助于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相关事实因素的意愿表达或事实通知行为。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一定行为,一旦符合了法律的构成要件,不管当事人主观上的是否有确立、变更或消灭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都会由于法律的规定,从而引起的一定的民事法律效果行为。事实行为有全法的,也有不合法的。从事智力创造活动,拾得遗失物、漂流物等属于合法的事实行为;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则是不合法的事实行为。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的相互结合为根据。民事法律事实的区分,其主要价值在于:民法对于民事行为以及准民事行为的调整采取意思主义的调控方式,主要依据民事主体的意思安排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事件以及事实行为的调整采取法定主义的调控方式,只要符合法律认可的事实构成,法律会直接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安排作出决定。


北安市人民法院 韩召峰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建立有线广播电视频道审批管理办法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建立有线广播电视频道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信息产业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82号〕,加强有线广播电视频道的管理,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有线广播电视频道包括自办频道和转播频道,属于国家资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全国有线广播电视频道的规划和管理。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按照总局的规划,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线广播电视频道的规划落实和管理。
第三条 有线广播电视自办频道,是指制作、编排、播出并通过光缆、电缆或微波等方式向用户传输信号的广播电视节目频道。
开办图文电视,按自办频道进行管理。
第四条 有线广播电视自办频道由依法设立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建立。
第五条 建立有线广播电视自办频道,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广播电视频道规划和技术发展规划;
(二)已完成国家规定的转播任务;
(三)具有必要的采、编、播及技术等专业人员;
(四)具有符合广播电视专业技术标准的设备和场所;
(五)具有必要、稳定的资金保障;
(六)符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其它规定。
第六条 申请建立有线广播电视自办频道,由申请单位向所在地的同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所申办频道的可行性报告及与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有关的书面材料,逐级上报,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查批准后,可以试播。
试播3个月后,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查符合条件的,可以正式播出。
第七条 逐步推进有线广播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对象化,各专业频道的专业节目播出量不得低于总播出量的60%,应符合规定的进口和国产节目播放比例。
第八条 对有线广播电视自办频道实行总量控制。当地无线电视已开办综合频道的,不再批准开办有线广播电视综合频道。
第九条 有线广播电视自办频道应当按照批准的节目设置范围制作、编排、播出节目。变更节目设置范围的,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条 有线广播电视自办频道需要撤销的,须经所在地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并逐级上报,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需要暂时停播的,应当经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并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备案;未经批准停播30日以上的,视为终止,由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注销。恢复播出需重新办理报批手续。
第十一条 建立有线广播电视转播频道,由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和管理,并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备案。
建立国家规定转播节目之外的转播频道,由所在地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核后,逐级上报,经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建立;建立国家规定转播节目的转播频道,由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指定。
第十二条 转播频道不得擅自加密、加扰传输。
第十三条 严禁以任何形式出租、转让有线广播电视频道。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依照《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全州财政性投(融)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州财政性投(融)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延州政办发[2003]35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人民政府有关委局室,州直各企事业单位:

  《全州财政性投(融)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州人民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全州财政性投(融)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

(二○○三年八月十八日)

 

第一条 为加强我州财政性投(融)资项目概算、预算、竣工决算的评审和建设资金结算的管理,规范工程概算、预算、决(结)算行为,合理控制基本建设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承担我州财政性投(融)资建设项目的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以及与工程建设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遵守本办法。凡有财政性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其工程预(结)算、招标标底、年度财务决算及竣工决算必须由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进行评审。

  第三条 财政性投(融)资评审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投(融)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竣工决(结)算和招标标底进行评估与审查,以及对使用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资金项目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行为。

  第四条 财政性投(融)资建设项目,是指经政府职能部门批准立项,由各类财政性资金全额、部分投资,或政府性融资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

  (一)财政预算内各项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二)国债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三)政府性基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四)纳入财政预算外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五)政府性融资安排的建设项目;

  (六)其他财政性资金安排的项目;

  (七)对使用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 资金项目的专项检查。

  第五条 财政部门是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订财政投资评审规章制度,指导财政投资评审业务工作;

  (二)确定财政投资评审项目;

  (三)向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委托评审任务,提出评审的具体要求;

  (四)协调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在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中与项目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等方面的关系;

  (五)审查批准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报送的评审报告,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经确认的评审结果进行处理;

  (六)专项检查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资金项目,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

  (七)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委托财政投资评审项目的评审结论进行抽查复核。

  第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在接受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评审时,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向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提供投资评审所需的相关资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

  (二)对评审涉及到的需要核实或取证的问题,应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隐匿或提供虚假资料;

  (三)对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出具的建设项目投资评审结论,应在自收到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签署意见,并由其单位及负责人盖章签字,否则视为同意。

  (四)积极配合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开展工作,对拒不配合或阻挠投资评审工作的,财政部门将予以通报批评,并根据情况暂缓下达基本建设预算或暂停拨付财政资金。

  第七条 财政投资评审的内容:

  (一)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建设项目招标标底的合理性;

  (三)建设项目的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结)算情况;

  (四)建设项目财政性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

  (五)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以及项目概算、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其他相关情况;

  (六)对使用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资金项目进行的专项检查;

  (七)财政部门委托的其他业务。

  第八条 财政性投(融)资项目的评审方式:

  (一)对项目的概算、预算、决(结)算进行全过程评审;

  (二)对项目的概算、预算、决(结)算进行单项评审。

  第九条 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开展财政投资评审的程序:

  (一)接受财政部门下达的委托评审任务;

  (二)制订评审计划,安排评审人员;

  (三)要求项目建设单位提供评审所需的资料清单,并对所提供资料进行初审;

  (四)对建设项目进行现场踏勘,并调查、核实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五)对建设项目的内容按有关标准、定额和规定逐项评审,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

  (六)审查项目建设单位的财务、资金状况;

  (七)对在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项目建设单位核实、取证;

  (八)向项目建设单位出具建设项目投资评审结论;

  (九)对评审结论及项目建设单位的反馈意见进行核实,出具评审报告;

  (十)在规定时间内,按程序向委托评审的财政部门报送评审报告。如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投资评审任务,应及时向委托评审的财政部门汇报,并说明原因。

  第十条 对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要求:

  (一)组织专业人员依法开展评审工作,对评审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二)独立完成评审任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投资评审任务再委托给其他评审机构。确需与其他评审机构合作完成委托评审任务的,须征得委托部门的同意,但自身完成的工作量不得低于60%;

  (三)在规定时间内向财政部门出具评审报告。评审报告主要包括项目概况、评审依据、评审范围、评审程序、评审内容、评审结论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其中评审结论主要包括:

  1.该项目是否符合基本建设程序以及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等基本建设管理制度;是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

  2.该项目确定的投资额。对建设项目概算、预算、决(结)算投资的审减(增)额,应说明审减(增)的原因,如发生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概算外投资审增情况,应与概算内投资的审定情况分别表述。

  (四)建立严格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完整、准确、真实地反映和记录项目评审情况,做好各类资料的归集、存档和保管工作。

  第十一条 财政性投(融)资建设工程预算需经财政部门审查认定。对前期准备工作未完成、工程概预算未审定、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投标的项目,财政部门可以缓拨或停拨项目资金。对尚未审查工程预算且急需用款的项目,经批准可以预拨一部分资金。财政部门对项目资金应按工程进度拨款,在办理工程竣工决算前,预留一部分工程尾款,在对项目竣工决算审查并出具结论后再予以清算。评审机构报送的工程竣工决算审查报告,经财政部门确认后,作为财政部门拨付工程尾款、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办理资产移交和资产登记的依据。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负责的工程建设和招投标机构组织的招投标,均应在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包括标底)评审结论的投资限额内进行,否则财政部门不予拨付工程备料款和工程进度款。
  第十三条 工程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必须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并做到竣工资料完整、齐全、有效,手续完备。工程竣工决算资料主要包括工程竣工图、决算书、工程建设有关合同、开工报告、工程监理报告、设计变更情况报告及批准文件、竣工验收证明、建设单位现场签证等。工程竣工验收后,应在三个月内将审查签证后的竣工决算资料送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评审。对拒报或无故拖延报送评审资料的,财政部门有权责令其纠正并限期报送;情节严重的,停止该项目工程资金的拨付,并按国家有关财政法规予以处理。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概算、预算、决(结)算审查时,对评审机构的结论如有争议,应以财政部门的审定结论作为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

  第十五条 工程预算一经评审,建设单位不得擅自改变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扩大投资规模。确实需要更改的,应由立项审批部门予以确认,否则由此而增加的投资财政部门不予确认。

  第十六条 对在财政投资评审中发现的存在违反财政法规行为的项目建设单位,由财政部门按《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予以处罚;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 州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建设资金、工程造价管理的规定,按照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评审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评审机构的评审人员,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州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